感謝 政大產創總中心 的提供,本文轉載自:【BIG 人物】水深則流緩,文學累積生命理解——專訪翻譯家李靜宜 文|楊軒妮 編輯|李京蓁 發行|政大產創總中心 李靜宜是政大外交博士,為前總統李登輝之文膽,曾至美國史丹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現為東美出版社執行長兼總編輯及專職譯者,翻譯著名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遠山的回音》、《正常人》等,近期出版散文集《漫長的告別:記登輝先生,以及其他》。
訪談自公部門的職涯生活開始,當時的李靜宜白天在公務機關工作,晚上在家翻譯小說。李靜宜說公務機關規範多且各部門氛圍不同,需懂得察言觀色。她更笑言,外交部及總統府的工作挑戰力十足,但「拿捏分際」反而是工作上最困難的事情。此外,許多人以為翻譯工作是她逃離正職工作的避風港,但事實上,
0 Comments
感謝 聯合報 提供,文章轉載自:【出版者言】李靜宜/我不後悔! 東美文化總編輯李靜宜女士。 「我不後悔!」
2017年十二月初,在年度十大好書頒獎典禮上,有人問起投身出版是不是後悔,我這麼回答,一絲猶豫都沒有。 彼時距離東美文化正式出版第一本書──獲得年度好書獎的金宇澄《我們並不知道》──恰恰十個月。 時隔數年,仍不時有人問起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依舊,儘管多了些複雜的滋味。 政治人物的發言稿撰稿人(文膽)向來是相當神祕的工作,隱身在幕僚群中,發言稿不僅需要說明政策,更要展現氣度和高度。本集相當難得地邀請到曾任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文膽的東美出版總編輯、翻譯家李靜宜,也邀請到具有撰寫文稿經驗,更編纂過多部言論集與人物傳記的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本集節目不僅聚焦文膽,也思考同樣隱身文字背後的編輯,兩種職業的異與同,讀者千萬別錯過了。
感謝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提供,文章轉載自:以「故事」抵達千禧世代——專訪翻譯家李靜宜 記錄/整理:鄭博元 談到臺灣當代翻譯者,絕不能略去李靜宜。她曾執筆翻譯多部知名文學作品,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與莎利・魯尼《正常人》(Sally Rooney)等,及許多經典推理文學作品。近年她成立東美文化,親自譯介推理小說,如:約翰.哈威(John Harvey)的「芮尼克探案」系列,亦出版華文創作,深受好評。此次,李靜宜與我們分享她成長過程的閱讀軌跡,以及如何藴積成日後翻譯、出版的養分。
是畫家,是作家,是電影人也是攝影師,縱使經驗過病累與傷別,雷驤依舊持續著他豐沛的創作能量。新作《風景》之中,有著無限的寬容,亦含納無限的懺情。旅行的見聞如珍珠,闇夜的狂想如荒夢,而雷驤依舊不斷地寫著,寫著漫漫人生裡,每一個記憶的浮烙,每一場似夢的真實。 感謝 端傳媒 提供,文章轉載自:專訪「翻譯家」李靜宜:1989年以來,最了解李登輝的人 撰文|李易安 攝影|李昆翰 照片| 不到三十歲便開始擔任李登輝的撰稿人,歷經四任總統,身為專業譯者的李靜宜,此生做過最長的一份正職工作,還是替總統「翻譯」。 不論你用什麼標準來看,李靜宜可能都是台灣最暢銷、讀者群最廣泛的「譯者」之一。
她翻譯的《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一共加印了四百多刷、將近一百萬冊;2020 年曾佔據暢銷文學書榜首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也是出自她的譯手。 感謝 上報 提供,文章轉載自:【上報人物】初登板就當登輝伯「翻譯米糕」 史上最年輕總統文膽李靜宜(上) 撰文|陳德愉 攝影|楊約翰 照片|李靜宜提供 東美出版社執行長李靜宜是知名的翻譯家、出版家,譯著出版許多好書。她的另一個身份,是故總統李登輝的文膽。 東美出版社在一棟臨河的舊大樓裡,既無招牌,連郵筒上的名字都還是前一任房客的,極為低調。我摸索到樓梯間,打電話通知李靜宜來接我。她匆匆下樓領我上去,辦公室就在尋常住家裡,唯一看得出李靜宜所在的標示,是一張貼在老舊玄關裡的巨大英文海報。 感謝 上報 提供,文章轉載自:【上報人物李靜宜】操刀李登輝金婚50周年謝詞 曾文惠聽了秒落淚(下) 撰文|陳德愉 攝影|楊約翰 照片|李靜宜提供 李靜宜(右)譯作甚豐,從當李登輝總統文膽至今,已有五十多本。 李靜宜譯作甚豐,從當李登輝總統文膽至今,已有五十多本,很難想像以她工作之繁重竟能達到這樣的份量,她笑著告訴我:「那時都不敢讓同事們知道,怕人家覺得我沒有好好地在上班。」 感謝 OPENBOOK閱讀誌 提供,文章轉載自:書.人生.李靜宜》書,回憶,與外婆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感謝聯合文學提供,文章轉載自:張悅然:火光中看見人性的絕望與希望 採訪|楊隸亞 撰文|張悅然 攝影|李金鵬 小說家張悅然宛如幻身一名舉火的人,火照亮了世界,也照進角色人物的心靈深處,火光更透進讀者的閱讀時刻。藉由張悅然充滿強烈光度的文字帶領,看見殘酷、傷痕,卻也感受到同情、悲憫,全新中短篇小說集《我循著火光而來》,寫出一篇篇人性裡最脆弱也最柔軟的情感故事。
有一種現實,比勵志電影的情節更勵志。路內年少時,在化工廠當工人,因為厭煩上班,在許多行業跳來跳去。陰錯陽差入了廣告業,一路越級打怪,升上創意總監。心血來潮寫小說,登上頂尖文學雜誌,多年後被翻拍成電影,還發行英文版。
從化工廠逃出來的人,不厭其煩在小說中書寫化工廠。渴望逃離又不斷回望。他把化工廠描述成巨大的肛門,是環境汙染的諷刺,也是荒謬人生的隱喻。路內自成一格,不算是典型的文青作家,他以亦莊亦諧的筆法,寫出黑色幽默的歡快與悲涼。 裝氣質看文藝片也是有的。某一回,一幫哥兒們擠在家裡看王家衛電影《墮落天使》,大家叼著眼看金城武、楊采妮,忽然出現一幕李嘉欣自慰的鏡頭,「也沒有很黃色,就在那兒呻吟,操!也不能把電視機關掉啊,關掉多尷尬。我媽一看我們臉色就明白了,好不容易捱過去,過會兒又來一段,我媽說:『你們現在都看這種文藝片啊?』我們說不是不是。她又說:『不要隨便帶姑娘看這種片子啊,換一部吧!』」不換還好,換了一部《春光乍洩》,開片是梁朝偉跟張國榮交纏在一塊。我媽看了就說:『哎唷,你們還看這個呀,要命啊!』」
23歲,路內下決心從化工廠辭職。「我天天在搬化工原料,會致癌的,好煩人就不想幹了!我爸媽覺得可惜,但那時代很多小孩都這樣,說不幹就不幹。國營企業有什麼前途?怎麼著都是個工人。」小說裡寫到的「下崗工人」,是親身經歷嗎?「90年代大下崗的都是輕工業,化工廠沒幾家下崗,你想想看,每天靠汙染城市活下去,它怎麼可能效益不好?」
感謝BIOS monthly提供,文章轉載自:路內與他的四本小說:一無所有的時代,你什麼都想擁有 談到中國文學,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余華、莫言、王安憶、畢飛宇⋯⋯等,但在中國近年,「南路北乙」的板塊漸立,七〇後的路內與阿乙各據一方,路內奮起於中國文學偏愛都市審美的一代,但是他從來不寫一線城市,回頭寫七〇、甚至五〇年代二線城市工廠與市井的殞落。 路內出生於 1973 年,哇一聲落地的時候,中國文革走在末期,鄧小平的年代開始了,路內在化工廠裡掙活也讀書,一個工人的文藝範養成,他的小說沿著史的筋骨長出了肉,讓夾縫中沈默的人民發出了聲。而後在台出版《少年巴比倫》、《慈悲》、《花街往事》、《雲中人》,在中國已經定位方正的歷史座標裡,路內刁鑽的不是史實,而是人性的尊嚴,路內根據小說談他活過的時代,人們小惡小利的五官,顯影出可愛。 感謝 OKAPI 提供,文章轉載自:他的小說,是對話的雜技團,語言的遊樂場──專訪路內《雲中人》 撰文|陳栢青 攝影|陳怡絜 小說家路內(1973-)的筆名毫無意義,他說,「就只是圖個發音而已。」他本名商俊偉,33歲那年交出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簡體版初版扉頁留有成為小說家之前走過的足跡:曾做過工人、營業員、推銷員、倉庫管理員、電台播音員、廣告公司創意總監……小說裡90年代的青春發生在糖精廠,空氣聞起來有股甜味,讀著讀著卻讓人心裡滿滿酸楚與憂愁,路內說起那時當工人的夢想是,「當個科員去坐辦公室啊。茶喝一喝,站起來就下班了。」同樣的夢想,在電影裡讓飾演主人翁「路小路」的董子健說出來,2015年電影入圍第52屆金馬獎。路內寫作至今正好十年,下班後依然下筆不斷,後來專職寫作,已累積六部長篇,並多次被中國媒體評選為年度作家、年度風雲人物。
感謝Openbook提供,文章轉載自:專訪》從體制內脫逃的翻譯/推理術:李靜宜與她的芮尼克探案系列
文|沈眠(文字工作者) 攝影|王志元 許多年來,英國犯罪小說家約翰.哈威(John Harvey)一直是台灣重度推理讀者的心頭愛。哈威小說厚實,需要專注深入的閱讀,在迷信速度之惡靈的時代,很容易被市場機制拋卻遺忘。但懂得類型精髓的人始終忘不了哈威,尤其是他筆下跟四隻貓一起生活、度過漫漫孤寂長夜的警探查理.芮尼克(Charlie Resnick)。 翻譯過五十幾本書、以《追風箏的孩子》優美譯筆聞名的李靜宜,就是其中之一。在成立東美出版事業後,她決定親自翻譯,完整引進,並重啟「芮尼克探案」系列。預計花費6年時間,重新推出全系列12部作品。 何以這般心心念念於哈威的芮尼克警探?又為什麼要在如此慘澹的出版年代進入出版領域呢? 感謝 Openbook 閱讀誌提供,文章轉載自:專訪》細節無法人造,細節是寫作發動機:專訪金宇澄 訪談|柯裕棻(作家、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 記錄整理|沈眠(文字工作者) 冬日的氣息方近,「2017Openbook好書獎」名單揭曉,中國作家金宇澄的《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東美出版社)榮獲年度好書.中文創作,他也特地由上海搭機來台領獎。趁此難得機會,Openbook編輯部邀請台灣作家柯裕棻,在鄰近古蹟紀州庵的東美出版,獨家專訪金宇澄。以下是訪談摘要。 感謝OKAPI提供,本文轉載自:愛寫、愛讀隨筆,也愛三島由紀夫的二三流作品──專訪李長聲《我的日本作家們》 李長聲旅日多年,被奉為「文化知日第一人」,這回帶著《我的日本作家們》訪台,不藏私,一本書蒐羅近30位作家的人生掌故與文學旨趣。他說起話來,大塊大塊落下,鏗鏘有力。不過一坐定他就誠實招來,原來是剛解決了一壺二鍋頭。
或許是外界給李長聲的冠蓋太重,他總客客氣氣的。談到這次台灣行,他說不過是自己「出了一本書,來做一點推銷罷了」。彷彿出書宣傳這檔事,不足與外人道。 感謝 Openbook 閱讀誌提供,文章轉載自:瑣細繁花──金宇澄為Openbook而寫 2012年,金宇澄在上海《收穫》雜誌發表長篇滬語小說《繁花》,如同平地響雷,霎時驚豔四方。 |